1.什么是人文素养
理解“人文素养”,遵循字面内涵表述组合意义就是最实际、最便利的途径。“人文”,在这里当为确定的“人文科学”(如政治学、经济学、历史、哲学、文学、法学等);而“素养”肯定是由“能力要素”和“精神要素”组合而成的。我看所谓的“人文素养”,即“人文科学的研究能力、知识水平,和人文科学体现出来的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精神――人的内在品质”。
人文素养的灵魂,不是“能力”,而是“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精神”,其核心内容是对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的关怀,这就是“人文精神”。这其实是一种为人处世的基本的“德性”、“价值观”和“人生哲学”,科学精神、艺术精神和道德精神均包含其中。它追求人生和社会的美好境界,推崇人的感性和情感,看重人的想象性和生活的多样化。主张思想自由和个性解放是它的鲜明标志,它以人的价值、人的感受、人的尊严为万物的尺度,以人来对抗神,对抗任何试图凌架于人的教义、理论、观念、进行中事业及预期中目标,对抗所有屈人心身的任何神圣。
现实中,我们可以大致上把“人文精神”与“人文素养”等同使用。因为,如同具有“达标”的自然科学能力却不见得具备“达标”的“科学精神”一样,具有“达标”的人文科学的知识及处理人文活动的能力,也不见得同时具备“达标”的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才是人文素养的根本特征。举个例子:在历次政治运动中,许多受到主流社会迫害的中上层人士,都不同程度地受到过来自下层社会群众的同情和关照,这让“走资派”、“反动学术权威”等被专政人士曾大发感激、感慨之情。而那些对落魄者不歧视不加害的“草民”,虽然缺乏人文科学素养,甚至不具备接收革命教育的起码的文化素养,但他们在那个把人文当垃圾的社会环境中,却是真正具有人文精神的精英分子。
个人的人文素养的质量是个人健康发展的结果;社会的人文素养质量是一个社会汲取历史经验教训、积累文明成果的结果――“文明成果”的最重要部分,衡量“社会文明”的尺度,也是“社会文明”的标志。
文明、进步的“发展”,不可以和人文精神相违背、相脱离。否则,科学技术的发展,经济总量的发展,军事力量的发展,社团组织的发展……都会成为压制、残害甚至毁灭人类的野蛮力量,并且,这些东西发展越快、成就越大,它所制造出的痛苦和灾难就越大。
社会在“持续”,生活在“继续”,在这个过程中,“如果人文素养含量”被批量式“剔除”,或持续降低,那就和真正的发展毫无关联。如果将此持续和继续状态称之为“发展”,就需要为此定性:退步的“发展”,反动的“发展”,危险而耻辱的“发展”,朝着地狱方向的“进步”。
我予以好评的《人文素养与发展》这一作文题的提示语中,有这样的话:“缺乏人文素养,失落人文精神,必然会制约个人乃至社会、国家、民族的可持续发展。”这话也是人文素养欠缺的表现,应提出批评。这话错在哪里呢?这里不存在什么“制约发展”的问题,它和“发展”根本无关。“缺乏人文素养,失落人文精神”,本身即巨大退步、巨大灾难。
失落人文精神的“发展”,叫“发癫”。“发癫”硬是不讲道理。我们社会的宣传,把“发展”神化了,以至于让许多人觉得,和“人文素养”脱钩的“发展”也还是发展,或者,对这“发展”的不满意之处,仅仅在于它是“有缺陷的发展”、“不尽人意的发展”。这种普遍的社会意识,又是一个失落人文精神的例证。
2.什么是人文主义
“人文”一词,是外来词。从历史上看,它源于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Humanism)。人文主义也称人道主义、人本主义,是针对欧洲中世纪的神道主义、神本主义提出来的。中世纪的欧洲,基督教统治着全部文化,神是宇宙的中心,排斥理性思维,认为人一生下来就是有罪的,只能通过禁欲修行,寄希望于死后的“来世”。随着中世纪后期城市经济的发展,在佛罗伦萨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为了打破思想禁锢对生产力的约束,人文主义思想应运而生。以人文主义思想为核心的欧洲文艺复兴,重视继承古代以人为本的优秀文化遗产,崇尚理性和探索自然,是人类历史上的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为后来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扫清了道路。[i]
以人文主义为旗帜的西方文艺复兴及启蒙运动直接导致了17、18世纪的科学革命和工业革命:“自然力的征服,机器的采用,化学在工业和农业中的应用,轮船的行驶,铁路的通行,电报的使用,整个整个大陆的开垦,河川的通航,仿佛用法术从地下呼唤出来的大量人口,——过去哪一个世纪能够料想到有这样的生产力潜伏在社会劳动里呢?”[ii] 这就是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对那个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的描述。
但是,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的进程同时也彻底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在现代社会中,快速发展的科学技术和大工业生产方式使人们追求感官刺激和物质欲望走过了头,低级趣味、急功近利、激烈竞争和冷酷无情随处可见。与此同时,人们的主体意识逐步丧失,想象力和创造力日益衰退,理想、信仰、伦理、道德,这些与人生的终极意义密切相关的基本社会规范正在趋于瓦解。
于是,在当代社会中,“人文精神”的旗帜再次被高高举起。20世纪后半期,在联合国倡导下,人文社会科学界基于对经济增长并不会“自然而然”地带来社会发展的价值判断,提出了“以人为本”或“以人为中心”的社会发展理论,以纠正以“经济增长”为目标的偏好和误区。1995年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召开的“人类有史以来的首次社会发展峰会”[iii] 突出地强调:“单凭市场不可能消除贫困,也不可能获得公平和平等,而这二者却是发展的基石”。峰会更指出:“只有人——不论是作为个人还是作为社群——成为行动主体,变化和发展才能产生。”[iv] 这说明上述社会发展理论在联合国的推动下已经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认同。
从上述充满“人文精神”的理论论述中,我们可以概括出两个要点:
其一,市场经济可以带来经济增长,但并不能达到“消除贫困”、“实现公平与平等”和“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的目标,而这三者才是“健康的人类发展模式”。
其二,只有当“人(不论是个人还是社群)”积极参与,并成为社会发展的“行动主体”时,“消除贫困”、“实现公平与平等”,“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等“变化和发展”才能发生。
社会发展的“健康模式”与“偏好与误区”
国际上的社会发展理论在强调以人为本的社会发展的目标的同时,还有一个著名的论断:“社会发展经由社区发展”。这个论断要表达的深层次的含义是:“社会发展”一词是没有明确的空间概念的,因此其蕴含的“人文精神”常常难以落实。因此,应该将社会发展的理念与一定层次的地域范围相连,这就出现了“社区发展”这个名词。也就是说,在空间上将整个“社会”划分成一个个“社区”,如果每一个社区都获得充分的发展,那么整个社会也就充分发展了。这个论断同时也意味着,“以人为本”的发展目标必须要在社区的层面上得到切实的贯彻和落实。
3.什么叫户外运动
户外运动是在自然环境中开展的带有探险或者体验探险性质的体育运动项目群。户外运动目前主要分为四大块:空中项目、陆上项目、自然水域项目、组合项目。
空中项目主要有:飞伞。
陆上项目主要有:山地、丛林、荒漠、洞穴。
自然水域项目主要有:漂流、舟渡等。
组合项目主要有:野外生存、野外拓展、探险越野赛。
社会体育:一般就是我们常产品的体育活动。
际华户外提倡推荐的五个户外理念:安全、科学、理智、团队、环保。
安全:户外不同于旅行,更不是旅游。户外运动是以自然环境为活动区域,带有探险性质或体验探险的运动。自然环境的恶劣,自然环境的气候是千变万化的,有时候甚至与死亡只有一线之隔。所以我们要选择尽量避开危险的境况,不断增加自我的户外运动基本知识,不断加强自我户外运动基础技能的训练。提高野外恶劣环境下的适应与生存能力,玩户外得到快乐的同时,切记:我们需要全身而退!
科学:在自然的面前人是渺小的,所以不要试图想征服什么,要随意顺其自然,科学掌握自然规律,科学的使用装备,科学的进行技术操作。
理智:面对自然的诱惑,或者面对自然的困境,都要理智的对待。冷静的策划制定活动计划,理智的处理危机,甚至可以说理智的面对死亡。
团队:参加活动的人员,在具备良好的体能、稳定的心理素质、良好道德水准的同时,必要要一样具有乐于助人的团队精神。组成队伍里形成一个友爱互助的氛围是非常重要的。团队中每个人都要明确自己扮演的角色和肩负的责任,努力发挥自己的优势,与队友进行优势互补,提高整体的战斗力。精良的团队,活动中必须分工明确,形成紧张有序、组织纪律性强的高素质活动团体。
环保:在自然环境中活动,我们获得了与自然心灵相通、感应交流的权利的同时,也得相应的负担起保护大自然本来面貌的义务。无他,就是因为我们热爱这个运动。这是作为一个合格的户外运动爱好者最基本的品质要求。
策划组织户外活动前的几点注意事项:
为了亲近大自然而到野外活动,结果却因意外事件受伤或陷入困境,实在是得不偿失。为避免陷入户外意外事故发生,策划活动应注意以下几点:
1、根据自己的经验和掌握的户外知识与户外技能来策划组织活动,不要好高骛远。
2、策划组织活动要计划周密,符合实际。
3、要有立刻取消活动的勇气。如果发生意外或继续前进会有危险时,应果断取消行程。
4.参加户外运动的人应该具备什么样的品格呢
首先应该正直。“德才兼备”这个词在用在一个人身上可以算得上是对这人相当高的评价了,而汉语的词汇又是非常讲究的,“德”字放在“才”字前面表明一个人有才能还远远不够,在此之上的要有德,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广义上的人品。
在一些网站上不时看到一些参加户外运动的人在聚会时声称自己进入户外圈的理由时把可以跟美眉共住一个帐篷,并借机泡美眉什么的说得理直气壮,并将那些或真或假的事大肆渲染,有些时候这样说的人是在故意开玩笑以活跃餐桌气氛,而有些人说的还真是心中所想,如果真是那样,这种人的人品是值得考虑的。心术不正的人与自然不谐,也为户外运动所不容。
其次需要互相尊重。作为驴友都想去那些有着最原生态的自然与人文景观的地方,谁都希望自己是第一个踏入泸沽湖、第一个走进香格里拉的人。当一个自认为来自文明世界的人走入那些带着原始美的地方时,那里的一切都需要我们的尊重。那无边的未曾污染的美景需要你细心的呵护,而那些带着土著色彩的风土人情你要么全身心地溶入其中要么不加打扰地远远欣赏,那种拿着相机带着一脸不屑走入其中的人最多只能算是猎奇的游客,不是真正的户外人。
5.户外徒步应具备哪些素质
在徒步区域里主要靠徒步行走去完成起点到终点的穿越里程。中间可能要跨越山岭、丛林、沙漠、雪原、溪流、峡谷等地貌的一种户外活动。野外综合技能要求较高,集登山、攀岩、漂流、溯溪、野外生存于一体。
徒步穿越是指,在徒步区域里主要靠徒步行走去完成起点到终点的穿越里程。中间可能要跨越山岭、丛林、沙漠、雪原、溪流、峡谷等地貌的一种户外活动。野外综合技能要求较高,集登山、攀岩、漂流、溯溪、野外生存于一体。
户外徒步知识—综合素质:穿越人员必须要具备良好的体能,稳定的心理素质和道德水准,同时还要有乐于助人的团队精神。一次成功的穿越,行前要精心定制份好穿越计划,对要徒步穿越的区域进行了解,包括穿越时间的天气、地貌、难度、风险系数,所需的装备、食物、药品等等。徒步穿越因富于求知性、探索性、不可预见性等特点,穿越者必须掌握相关野外生存知识与技能,去应对千变万化的野外情况。徒步行走 户外徒步知识—徒步类别:徒步穿越含山地丛林、沙漠荒原、雪原冰川、峡谷、平原、山岭、长城、古道、草地、环湖、江河等很多分类徒步。户外徒步知识—体力锻炼:健康的体魄与良好的体能储备是徒步穿越最重要的条件之一。这些没有捷径可走,必须制定适合自己的一个体能训练计划,在耐力、力量、负重行走等方面渐渐增进,体能耐力训练可以通过游泳、爬山、长跑、骑自行车去获得,力量训练可以每天坚持做俯卧撑、举哑铃、仰卧起坐、引体向上去获得。户外徒步知识—基本原理及要领:徒步行走不单是腿部运动,而是种全身运动,注意通过摆臂来平衡身体、调整步伐。控制节奏,最好的行走速度是走而不喘,脉搏尽量不要超过120次/分钟,背部肩沉背挺,用腹部深呼吸,全脚掌触地,从脚跟到脚尖位移,什么时候都要按自己的行走节奏去走,不要时快时慢,时跑时停,尽量保持匀速。
该答案来自极限户外网官方网站
转载请注明出处开心户外网 » 选修户外运动属于人文素质么